{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 {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风气,说穿了就是不能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这种风气大约起源于周代,直到今天还能见其端倪。所应避讳的内容根据传统的划分,一般包括为皇帝、圣、贤、官长、父母、坏人等几种。
{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 我国避讳的习俗是从周代开始的。当时人取名都要避开国君或其继承人的名字,但其制度还不严格,一般人取名还不必避开与国君名称同音的字,两个字的名字也不必都讳,书写时也没有特别的规定。直到秦代,避讳的方法才逐渐严格起来,秦始皇及其父亲等人的名字都在避讳之列。秦代以后,这种风气又有所发展,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都不断有所加强,至宋代形成一个避讳的高峰。宋代以后,金元各朝有所宽松,至明清时期再度严厉起来。直到民国时期,有关避讳的法律才被明令废止。
{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 在古代的避讳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为皇帝避讳,这也就是所谓的国讳。如在秦朝时,秦始皇名政,正月就被改为端月。他的父亲名于楚,地名楚也被改为荆。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虎,凡遇到虎字时都改为武或马。有时在避讳时,不仅要为当朝的皇帝避讳,甚至还要为皇帝七代以前的祖先避讳,若是犯讳轻则处罚,重则杀头。尤其是明清时,因不小心犯讳而被满门抄斩的人屡见不鲜。{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 古时为圣贤和官长的避讳一般被称之为贤者讳或为官者讳,也就是不得直呼或直写三皇五帝、周公孔孟等古代圣贤的名字,以及在长官面前避开其名字。如果打开一本民国以前的古书,就可以见到把孔子的名字丘写作“邱”或“正”的情况,其原因也是在为他避讳。至于为官长避讳,也有不少传扬至今的例子,其中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便是突出的一例。另外相传在北宋时,一位名叫徐申的人任常州知府,对自己的名字,忌讳很深,不许别人冒犯。有次一个县令在汇报事务时不知忌讳冒犯了他,说:“我这件事情已经申报三次,至今还没有结果。”申听他说出“申”字,心中极不乐意,以为是在故意冒犯自己,大声训斥。县令也不示弱,说:“这件事情如果不被办理,我还要申诉到知府,申诉到户部,申来申去,直到身死才罢休。”说完便扬长而去,徐申虽然恼怒也拿他没办法。当然,像这样在长官面前不讲情面的人毕竟是少数,官讳的风气也一直在我国流传。
{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 为父母或祖宗的避讳,也就是所谓的家讳,一般是亲属内部的事,但与之打交道的人也得出于礼貌回避开,否则就会被认为无礼。汉代司马迁因为父亲名谈,在《史记》中遇到名为张孟谈的人便为之改名为张孟同;唐代大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由于他认为晋字与科举考试中进士的“进”同音,结果一辈子不参加科举。更有甚者《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一位知州身备厚礼到知府家贺喜,因为在名帖中无意触犯了知府的家讳,结果连门也不许进,可见避讳到了何等严格的程度。
{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 为坏人避讳的情况与上述相比则有所不同,主要是耻于提及坏人的名字,而是以别的名字代替。这样的避讳,也就是所谓的恶讳。如唐肃宗因憎恶安禄山叛乱,凡遇到有安字的地名全部更改,于是安化郡被改为顺化郡,宝安县也改名东莞县。另外,明世宗时蒙古、瓦刺人多次侵犯边境,使他寝食不安,因此他不仅厌恶有关名称,即使形容北方民族的“夷狄”二字也不愿见到。每当诏旨章奏中出现这两个字时,都要写得小而又小。无疑,这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避讳。
{逸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7-1-4 10:44:39 uname.cn} 由于古代应该避讳的时候较多,为避讳而采用的对策也都不故意缺笔或空缺外,还有一种改字法,亦即用别的字代替应避讳的字。上述在言语中避讳的影响在言谈过后便即消失,但留在书面上的影响却是难以抹去的,甚而为后人平添了许多混乱和麻烦。为此,一些有心的学者便从事了专门研究避讳、借以消除书籍中这些人为的混乱,并写出了诸如《避讳录》、《历代讳字谱》、晓史避名江考》、《帝王庙谥年讳谱》、《廿二史讳略》、《史讳举例》等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尤以后者最为完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