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是郭沫若的老友、日本文求堂书店老板田中庆太郎先生诞辰110周年。田中的后人编印了一本纪念册,内中选收了郭沫若在30年代致田中的30来封书信,这些信中还包含郭沫若创作的不少新旧体诗。在当时,这些都是第一次披露,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 在这些资料中,我们看到郭沫若署用过好几个从未见过的笔名,其中有一个叫“蒙”,又作“蒙生”、“蒙外史”等等。“”是很生僻的一个字,这个笔名是什么意思呢?所幸那本《田中庆太郎》的非卖品纪念册,是有日本著名汉学家参与编注的,书中指出“蒙”一词出自《荀子·非相》。我在当年也曾写过小文章,认为荀子作为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在《非相》篇中反对以面相论人,特举出大圣贤孔子就是相貌丑陋的:“仲尼之状,面如蒙。”所谓“”,便是古代一种驱疫辟邪、以至送丧出殡用的假面具,丑而狰狞。当时,郭沫若以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之身避居东洋,反动派往他脸上肆意抹黑,蒙上种种罪名。因此,他取这个笔名实在是寓有反抗和嘲讽的意味的。 我认为自己的理解是不错的,后来还看到有几篇文章都采用了我的看法。到现在我也仍认为这样解释是可以的;但我又有了一点新的发现。 当年郭沫若致田中的信,如今已全部公开发表,我看到郭沫若还曾用过“M.J.”笔名。这是“沫若”二字的英文韦氏拼音MoJo,或者“沫若”二字的日文音读MatsuJaku的缩写。而“蒙”则显然又是从“M.J.”的字母读音而来的。 郭沫若同鲁迅一样,都有非常高妙的取笔名的艺术。对他的笔名的含意,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写于郭沫若逝世22周年纪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