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又称太阴历。以月亮(太阴)盈亏周期的时长为根据制定的一种历法。他以月亮的圆缺决定一个月时间的长度,月份和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四季寒暑)无关,年的长度只是月的整数倍。月亮盈亏周期为29.5306日(29日12时44分3秒),称为一个朔望月。由于历法规定月必须是整日数,这样一年中有些月份是29天(小尽),有些月份是30日(大尽),以此调整历法月的平均时长与月亮的盈亏周期相一致。以前民间所谓的阴历是指阴阳历,即现代的农历。
阳历:也叫太阳历。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依据制定的一种历法。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日(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由于历法规定的年必须是整日数,这样平常以365日为一年,称为平年;大约每隔四年就置闰增加一日,366日这一年称为闰年。月的长短则是人为决定,与月的圆缺无关。现代各国通用的公历就是由阳历改编而成的。
阴阳历:一种既考虑月亮盈亏周期也考虑地球绕日运行周期,是综合阴历、阳历两类历法而制定的一种历法。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月,但设置闰月(一年中可以有12个月,也可以有13个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天数相符。这种历法与月相基本符合,也与地球绕太阳的周年运动象符合。阴阳历年的开始与太阳历年的开始差别变化始终不大,因此月份与季节变化就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虽然其密切程度不如太阳历。
农历:又称旧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过去误称阴历。相传起于夏代,所以也叫夏历。由于在我国已使用很多年代,所以习惯上叫阴历。它的特点是:既重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照顾一年中的四季寒暑。为了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在历法中协调起来,采用“19年7闰法”,即在19年中分别有7年分别增加一个月(闰月),其他年份仍为12个月。一年有13个月的又称为闰年,全年383~385日;一年有12月的又称平年,全年353~355日。这种置闰历法的精度相当高。这种历法又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便于农事。其缺点是平年和闰年日数相差较大。
公历:太阳历的一种。现在我国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它采用这种办法来解决太阳回归年(365.2422日)与太阳历法年(365日)之间的时间差数问题,即每4年的最后一年(闰年)增加一闰日,每百年的最后一年减免一闰日,每400年的最后一年又为闰年、增加一闰日。
岁首历法:现在,阳历的岁首是元旦,阴历的岁首是春节。但在古代各朝却不一致。如东周以子月为岁首,春秋时代的宋、齐等国把岁首放在丑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