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在我国,子女姓氏随父姓,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但这不等于就是法律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部《婚姻法》(1950年颁布)和现行的《婚姻法》(1980年颁布),都明确规定子女姓氏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 事件一 李代张冠 险闹婚变 家住海曙某小区的张平(化名)和男友李茗(化名)恋爱两年,感情甚笃。最近,两人开始谈婚论嫁。本该是件高兴事,却因“未来宝宝”的姓氏问题,双方没能谈拢,结婚议程搁浅,闹起了“婚变”。 原来,张、李两人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双方父母会面时,无意间谈到了下一代的姓氏。张平的爷爷年事已高,非常在意姓氏。他就这么一个孙女,若孩子随李姓就意味着他家的“香火”要断灭,他无法接受这种“断子绝孙”的结局。 为了爷爷,张平出面跟李家重新谈起孩子的姓氏问题。李茗父母对准媳妇提出孩子随母姓的要求断然拒绝,认为这样的要求简直是“天方夜谭”:“既然是娶媳妇,孩子除了姓李还能姓什么?这种要求太过分了。我们情愿他们分手,也不要孩子随母姓。”而李茗表示:“我们两人真心相爱,对孩子姓氏倒无所谓,主要是长辈们观念上放不开。但碍于男人的面子,心里肯定有些疙瘩。”最后,经过家人多方做工作,张爷爷才无奈放弃。不过这成了老人的一大痛事。 事情已平息,但张平郁闷了。她知道婚姻法并没对孩子的姓氏作严格界定。她觉得自己跟李茗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按理应享受孩子随母姓的“待遇”,可实际做起来,为什么这么难?男女为什么在姓氏问题上平等不起来?
事件二 姓以稀为贵 在宁波南站附近上班的张先生,孩子出生后,主动放弃给孩子冠父姓,要求孩子随女方姓。因为自己的张姓在全国属大姓,太普通,而妻子的姓氏非常特别,少而新鲜。“姓氏只是一个符号,只要好听特别就可以。男女平等嘛,现在的人对这些老传统都能看得开,哪个好听就用哪个。名字特别一点,容易给他人加深印象,而且,一些少见的稀有姓氏近乎绝迹,更需要大家保护。” 调查:冠名权如何合理分配? 记者在网上作了一个随机调查,被调查的绝大多数男性对此反应激烈,觉得子随父姓天经地义,没有任何商议的余地。为什么孩子都要跟爸爸姓?这一传统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女性的质疑。到底该怎么来分配下一代的“冠名权”,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合姓型 采访中,不少人提议用复合姓氏,即父姓+母姓,这样的解决方式也被很多家庭所接受。孩子仍然姓爸爸的姓,妈妈的姓则紧随其后。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也解决了不少“姓氏压力”,有经验的金先生说:“这样既了却了长辈共同的心愿,也表明了孩子是夫妇俩爱情的结晶,还能避免重名,一举三得。 ●组合型 孩子的姓氏用父母姓氏的一部分合成一个新姓氏,在甬城甚至全国都较少见。住中山西路附近的李先生家就是一个特例,他的儿子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父母姓氏的组合体。李先生妻子姓楼,两人在姓氏上有同一个“木”字偏旁,经夫妻俩商量,决定把这两个“木”字偏旁合在一起当作儿子的姓氏。现在,他儿子所用的姓氏就是新产生的“林”姓,父母双方绝对平等。 专家:孩子成才是关键 宁波市社科院的储嘉康老师发表了看法:《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体现了男女平等,否定了子女只能随父姓的传统。但“姓”是个非常“顽固”的文化现象,随着独生子女结婚高潮的到来,“争抢”姓氏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困扰着转型期的部分家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姓氏宽容起来,毕竟孩子姓什么都是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怎样来把孩子培养成才。
来源:现代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