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
简历
刘伯承与邓小平的亲密关系一向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之间团结互助的宣传典范,后人以“刘邓不可分”来形容两人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段友情一直延续到刘逝世。
- 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开县(现重庆市开县)。
-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 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
- 1916年3月在攻占丰都时右眼中弹致残。
-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取得了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被誉为川中名将。
-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任与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起义,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后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率起义部队与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
-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发动南昌起义。
- 1928年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 1930年8月——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长江局军委书记。
- 1932年10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 1937年——任八路军129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师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组织夜袭阳明堡机场。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抗日战争中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 1940年8月—12月——与彭德怀一同领导百团大战。
- 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领12万军队进攻大别山,被认为是国共内战的转折点。
- 1948年11月起,与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淮海战役。
-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起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的广大地区。同年冬,指挥西南战役,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 1951年1月——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主张“治军必先治校”。
- 1955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 1966年1月起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任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
- 1982年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
-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逸话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重伤。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未用一点麻醉药。他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