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沈殿霞(英文名Lydia,1945年7月21日-2008年2月19日),因身材肥胖而被昵称为“肥肥”、“肥姐”,生于中国上海,是香港著名女演员,无线电视的第一代艺人,尤擅于担任现场直播节目司仪。她亦是著名艺人张学友及陈庭威的谊母。沈殿霞在1958年13岁时跟随父母移居香港,及1960年15岁时被招聘为电影《一树桃花千朵红》的童星,而开始其演艺生涯,曾参与多部国语及粤语电影的演出,拍摄过的电影逾百出,其后加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始综艺节目《欢乐今宵》的主持工作,1970年代曾与张德兰、汪明荃、王爱明组成“四朵金花”。
沈殿霞的招牌响亮尖锐的笑声、猫头鹰式发型及稍向上的黑框眼镜框深入民心。这种欢乐形象从196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被誉为娱乐圈中“开心果”。她前夫为郑少秋,二人有一女儿郑欣宜,离婚后女儿成为她的精神支柱。
沈殿霞长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2006年后,沈殿霞因为健康状况问题而暂时停止其电视工作,于2006年9月因做了通胆管手术,其后证实罹患肝肿瘤。
2008年2月19日早上8时38分,沈殿霞在玛丽医院病逝,享年62岁。
沈殿霞出身自上海烟草商人家庭,在家中9名姊弟中排行第六,乳名毛毛。她曾就读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1958年沈殿霞跟父母来到香港定居。1960年,她决心做艺人,却遭到父亲反对。幸好有大慈善家何伯为她调停。最后她被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招聘为电影《一树桃花千朵红》的童星,而开始其演艺生涯,曾参与多部国语电影的演出。
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开台,沈殿霞得到蔡和平介绍而加入,开始担任全世界最“长寿”的综艺节目《欢乐今宵》的主持工作,1970年代曾与汪明荃、王爱明及张德兰组成“四朵金花”,在《欢乐今宵》中演出,合唱歌有《世界真细小》等。在邓光荣的推荐下,在酒吧结识了罗文,并向蔡和平介绍,希望他能够在《欢乐今宵》表演。后来与罗文在1971年组成“情侣合唱团”,并在马来西亚、泰国、美国等地登台。后来到新加坡登台时大受欢迎,直到1973年才拆伙。六、七十年代,沈殿霞与张冲、谢贤、陈自强、陈浩、秦祥林、邓光荣合组“银色鼠队”。同时期,她与徐小凤到越南登台时,遇上枪战。
沈殿霞的上海籍贯,成为她在电视上的一个特别卖点。过去在参与《欢乐今宵》的演出时,曾主演当中一个名为《上海婆》的环节。这个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从1979年在《欢乐今宵》节目内举办的《上海婆扮演大赛》中,观众的踊跃参与而得知。而她的这个“上海婆”角色,在后来的电影《富贵逼人系列》(1987至1992年)中亦再度出现。
1977年,郑少秋和沈殿霞的好友森森在谈恋爱,沈殿霞在不知情下为森森送给郑少秋一封分手信。郑少秋非常伤心,沈殿霞对他由怜悯生爱,开始与他正式发展恋情。
1985年1月,两人结婚。
1987年5月30日,剖腹诞下了郑欣宜。
1988年(郑欣宜年仅8个月大时)便结束了短暂的婚姻。郑少秋之后于台湾再与官晶华结婚,育有二女郑咏恩、郑咏曦。离婚后,郑欣宜成了沈殿霞的精神支柱。
1990年,沈殿霞因为亚洲电视的重酬而加盟,参演了《肥趣电视台》、《豪门》及《铁咀鸡与扭纹柴》等剧集。
1994年,加盟华侨娱乐电视广播公司。
1996年,她重返TVB,主持《孝感动天》。
2002年,她凭《肥肥一家亲》在新加坡夺得“最佳喜剧女演员”。另外,她曾经担任国际儿童大使及护苗大使。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无线电视为了答谢沈殿霞对华人娱乐圈的贡献以及为她身体鼓励加油,在当晚的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上向她颁授“万千光辉演艺大奖”的荣誉大奖(相当于终身成就奖)以作鼓励。而沈殿霞在患病一年多以来的首次在屏幕上的正式场合亮相,而她也坐在轮椅上,面容也消瘦了很多,不再是以往肥胖阔达的样子,得奖感言是“我不会轻易放弃我所钟爱的电视演艺事业”,全场动容。
2008年1月21日,其母亲沈邱淡素于以96岁高龄逝世。
沈殿霞长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2006年后,沈殿霞因为健康状况问题而暂时停止其电视工作。
2006年9月她因做了通胆管手术后出现并发症而再度入院,并且入住玛丽医院深切治疗部,当时有传她罹患末期胆管癌,其心脏和肺部衰竭,并且已被切除部分肝脏,情况危殆。之后在10月,香港《东周刊》一名编辑的24岁印尼籍女佣涉嫌潜入医院深切治疗部偷拍沈殿霞病容被捕。其后被判入狱4个星期。而沈殿霞因为这次事件,于病情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以保安为理由,毅然转到该医院的私家病房静养。但是在10月底,又传她再次被转到深切治疗部。至11月初,她出院并称已经康复,粉碎了一些传言,之后一直在家中休养。在2007年7月,沈殿霞被传患上末期肝癌;而其女郑欣宜亦被传于家中日夜守候。7月30日,沈正式被证实再度入院。
陈淑芬(陈太)在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透露:肥姐可以行动、进食、玩乐、还和其他友人打麻将,只是要定时到医院检查,并且出入并非需要其他人搀扶,只是为免被大批追访的传媒撞到,希望外间不要再指肥姐面黄暴瘦和胡乱猜测病情,因肥姐会因为好奇看这类报道,不想她动气。
2007年8月17日的学友光年世界巡回演唱会香港站中,沈殿霞在医生的陪同下在看台上看满全程演出,被多家传媒认为是反击传闻的表现,亦证明自己的身体仍处于健康状态。
2007年10月11日早上10时多,沈殿霞在九龙塘住所突然晕倒及昏迷,由女儿郑欣宜陪同,送往伊利沙伯医院急症室救治,当时她要戴氧气罩,眼睛反白。但在送病人入院的时候,很多记者守候在伊利沙伯医院,情况一度混乱,更有记者更冲入医院拍摄,阻碍救援工作。在急救两小时后,由救护车转往玛丽医院。
2007年10月12日,经留院一天抢救后,沈殿霞已能恢复进食及谈话,傍晚更从深切治疗部由秘密通道转往私家病房,相信病情已受到控制。同时香港记者协会接获8名市民投诉,指新闻工作者当日采访艺人沈殿霞入院时出现混乱,有阻碍救援工作之嫌。记协表示理解大众关心沈殿霞的病况,但抢救工作悠关生命,记协希望同业尊重病人权益。记协亦呼吁同业采访时遵守香港记者协会专业守则第六条,即“新闻工作者即使基于公众利益的考虑,亦不应侵扰他人的悲哀和不幸”。
2007年10月13日,据了解沈殿霞是次入院,是因为沈殿霞馋嘴肇祸,当被送进深切治疗部留医时,她体内的阿摩尼亚急升至近500度,较正常高出很多倍,导致她急性昏迷,经救治后已苏醒,毋须机器协助呼吸及可进食,但体内仍有肺积水,情况审慎乐观。而沈殿霞爱女郑欣宜发言说她情况好转之前可以谈话,午餐吃过汤面,叫大众不用担心。但当问及肥姐是否因吃大闸蟹肇祸时,她声称并不知情,不过欣宜透露曾与妈妈讲数(谈判),肥姐答允今后“戒口”,母女还“勾手指”作誓诺。而沈殿霞前夫郑少秋昨午12时半亦到来探望。
2007年11月25日,沈殿霞应澳门谊母林凤娥之寿宴,在欣宜的陪同下,席间颇为开心,更破戒浅尝佳酿。宴会之后,更兴致勃勃到巴比伦娱乐场参观,及后在置地广场酒店的总统套房内昏迷,正是2007年11月26日的凌晨三时多。救护车送肥姐往镜湖医院急症室。
2008年2月19日,沈殿霞在早上8时38分于香港玛丽医院病逝,享年62岁。
2008年2月24日,沈殿霞遗体由女儿郑欣宜等亲友陪同乘国泰航空客机从香港往加拿大温哥华,并于2月27日安葬在本那比市的科士兰(Forest Lawn)墓园。
2月25日,卑诗省议会默哀悼念沈殿霞,更为她签发了“社区文化大使”褒扬状。2月26日,温哥华市议会为了褒扬沈殿霞多年来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并且社会各界的爱戴,宣布2008年6月1日为“肥肥日”。在市议会讨论设立“肥肥日”时,曾就这一日的英文名称有过讨论:原先打算采用“Lydia Shum Day”,但考虑到“肥肥”这个名字比“Lydia Shum”更为人熟悉,所以改名为“Fat Fat Day”,但又有人反对,认为叫“Fat Fat Day”太难听,最终议决名称为“Fei Fei Day”。过去多年来,她多次担任温哥华地区最大的华人移民服务团体中侨互助会的年度筹款晚会的主持人。因此,中侨互助会计划在29日中午在该会大楼举行公开追思会。
香港方面,沈殿霞家人在无线电视的义务协助下,于2008年3月2日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肥姐我们永远怀念您》追思会,会场能容纳6000座位,仪式完结后亦提供市民轮流进场悼念。是次无线电视不求任何赞助,自斥逾百万港元制作追思会,并作全球直播,期间不会有广告时间,更免费提供直播讯号予其他海外,乃至本地电视台,此等安排皆十分少见。
不少知名人士对于沈殿霞的死讯表示感到突然、可惜、难过。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对沈殿霞的逝世感到难过,指出她虽然被病魔缠扰,但她的坚毅意志代表了香港人尊敬的精神。沈殿霞是香港人的开心果,她的笑声陪伴香港人成长,带给香港人许多欢乐。
自由党副主席周梁淑怡表示,沈殿霞一直保持着十分尊业及高水平,是一位敬业乐业的艺人,十分敬佩她,觉得她对演艺事业的贡献很大,对后辈存有启发性,并指出娱乐圈中损失这样重要及伟大的艺人,令她觉得十分可惜。
加拿大温哥华市政府于2008年2月26日为沈殿霞订立纪念日,称为“肥肥日”(英文:Ms. Fei Fei Day),日期为2008年6月1日,官方声称这是其农历生忌,但事实上并非在这一天,应该是7月15日。该市市长苏利文并亲自到市议会,宣读对沈殿霞的褒扬状。
1960年
1962年
1964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2003年
2004年
1979年
1981年
1983年
1997年
2001年
2002年
1990年
1991年
1993年
2002年
1970年
1991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3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