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瑜,中国三国形成时期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出身士族,少时与孙策友好。东汉兴平二年(195)起兵助孙策占据江东。建安三年(198)任建威中郎将,从孙策转战江淮,为开拓东吴疆域建立了巨大战功。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职辅佐孙权。七年,曹操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周瑜力主拒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十三年秋,曹操率军号称80万南下,并致书迫孙权投降。周瑜等分析局势,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又自请为将,与刘备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见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赤壁战后积极筹划进图中原。十五年,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
周瑜是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其堂祖父周景和叔叔周忠均作过汉朝的太尉,父亲周异是洛阳令,叔父周尚是丹阳太守,从小便是世家子弟。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孙坚参与讨伐董卓时,将家搬到了舒城。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两人关系非常好。周瑜好客,生性慷慨,在征得家中长辈的同意后,便把自己家城南的大房子让给孙策全家住。周瑜对孙策“升堂拜母”,二人遂以兄弟之礼相待。
兴平二年(195年) 周瑜的叔父周尚是丹阳太守,周瑜前去看他,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准备渡江时,写信给周瑜。周瑜奉叔父周尚之命,带部队和粮草迎接孙策。孙策高兴的说:“吾得卿,谐也。”
接着周瑜跟从孙策破横江(今天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渡江攻破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和薛礼,转而攻占了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刘繇逃走。这时,孙策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数万人。他对周瑜说:“以我现在的兵力,攻吴会、平山越已经够了。你还是回去镇守吾丹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了丹阳。
不久,袁术派他堂弟袁胤代替周尚成为了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回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
建安三年(198年) 袁术发现周瑜很有才能,便想要收周瑜为己将。但周瑜看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周瑜经过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听说周瑜来了,亲自迎接周瑜,并授周瑜为建威中郎将,调了两千士兵,战马五十匹给周瑜。除此之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了住所,赏赐之厚,没有人能与之相比。而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英隽异才,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像在丹阳的时候,他率领士兵,调发船粮助我成大事,论德酬功,现在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候给我的支持。”
这年,周瑜二十四岁,吴郡的人都称他为周郎。因为庐江一带的百姓都信服周瑜的恩德信义,所以孙策令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
建安四年(199年) 不久之后,孙策想要攻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今湖北新州西)太守(空衔),随军出征。孙策和周瑜攻破皖后,得到了桥公的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孙策自己纳大桥,周瑜纳了小桥。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然战乱流离之苦,但有我们两人作女婿,也足以高兴。孙策接着又进攻寻阳,击破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后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而周瑜则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 孙策遇刺身亡,临终之前把国家大事交给了孙权。周瑜带兵从外地回来奔丧,留在孙权身边做了中护军,与长史张昭一起掌管军政大事。
建安七年(202) 曹操自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曹操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许昌去做人质。孙权召集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孙权不想送儿子去当人质,于是他独自带着周瑜去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满百里。但他的后辈都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最终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杨之地,直到南海,子孙相传,延续了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又统率又郡,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镜内富饶,人心安定,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可以说是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人为质?人质一到许昌,我们就不得不和曹操相呼应,相呼应则他让我们怎样,我们就得怎么样,也就必然会受制于曹操。而我们所能得到的,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怎么能跟我们在南方建功立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其变。如果曹操能率义而正天下,那个时候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图谋生岙,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你韬勇抗威,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人质给他呢?”孙权之母说:“公瑾所言是也。公瑾只比伯符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亲儿子看,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于是,孙权便没有送人质去许昌。
建安十一年(206年) 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虏敌人万余。
建安十二年(207年) 江夏太守黄祖派邓龙率兵数千攻入柴桑,周瑜率军追击之,生俘邓龙押往吴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 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黄祖。
九月,曹操挥军入荆州,刘琮率部投降。曹操得到了荆州水军,拥有大军数十万。
这种情况下,东吴的谋士将士都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量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
张昭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而鲁肃等少数却认为应该“拒曹”,但是却不足以扭转局势。于是他们建议孙权把周瑜从柴桑召回。果然,周瑜一回来就说:“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坚定了孙权主战的决心。
孙权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当夜,周瑜请见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着有水陆兵八十万,心中恐怖,也不认真算算虚实,就提出迎曹的建议,这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我们来认真核实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不过十五六万,而且经过长途跋涉而来,肯定是疲惫不堪之众。投降得到的刘表水军,最多也就七八万,而且这些人肯定还心存怀疑。曹操带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然多,但有什么可以畏惧的?我们只要精兵五万,就足以战胜他了。请将军不要担心。 ”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你的话真是大合我心。子布、文表等人,只顾着他们的妻小,为自己考虑,真是让我失望。只有你和子敬跟我看法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俩人来辅助我啊!五万兵,一时难凑齐。但我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已经准备好,你和子敬、程普马上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和粮草,做你的后援。如果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如果不能,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这时,刘备已经被曹操所打破,正想引兵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因此刘备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谒见权,孙权遂遣周瑜及程普与刘备一起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正值曹军新至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交战,曹军便败退。只好驻扎江北,而周瑜等着驻扎在南岸。
周瑜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而我寡,难与持久。但我看曹操把战船都用铁索锁在了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火攻烧他。”周瑜认为黄盖说的对,便选了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灌上油脂,外面用布包好,插上牙旗,准备火攻。
而黄盖则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了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命令黄盖带着数千战船,向曹营进发。而曹军都以为黄盖是来投降的,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命各船同时点火。这时风中盛猛,很快就烧到岸上营寨。顷刻之,烟炎满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者很多,遂败退南郡。曹操合曹仁守江陵,自己则返回北方。周瑜又和程普进攻南郡,和曹仁隔江相对,两军并未交锋。周瑜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去攻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吕蒙的庄重,留凌统守卫后方,自己和吕蒙去救甘宁。甘宁之围解后,周瑜变屯兵于北岸,与曹仁约定日期大战。周瑜亲自骑当督战,却不幸被流箭射中右胁,伤势很重,只得退兵营。曹仁听说周瑜卧病不起,便亲自领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厉士兵,用兵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建安十四年(209年) 周瑜攻曹仁一年有余,曹仁死伤甚众,只好弃城逃走。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而这时,刘备则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备为了更进定步扩大地盘,去京口见孙权,请求他把南郡借给自己,使自己能得以控制荆州全境。曹操派九江蒋干前去说服周瑜。蒋干仪容出众,很有才气,善于辨论,江淮人士,无人能及。蒋干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周瑜出来迎接,立刻就问蒋干:“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跑了那么远的路,来帮曹操做说客?”过了几天,周瑜带蒋干参观了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还置酒高会。席间,周瑜还展示了自己的侍者、服饰、珍玩,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共生,能移其意乎?”蒋干只是微笑着无话可说。蒋干回来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说动的。”
建安十五年(210年) 周瑜上疏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大太,现在应该广揽英雄;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的人,所以没有采用周瑜的意见。当时,刘璋为益州牧,而张鲁则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孙权当即表示同意。周瑜回江陵,准备出征事宜,但却不幸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逝,享年三十六岁。
周瑜死后,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其兴哀,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也仍然念念不忘周瑜,他对大臣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孙权:“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诸葛瑾、步骘:“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曲有误,周郎顾。”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孙策:“吾得卿,谐也”、“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王朗:“谋无不成,规无不细。”
陈寿:“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陆机:“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萧常:“孙策征刘繇,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
卢弼:“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毛泽东:“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
《三国名臣赞序》:“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於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史论?酌古论?吕蒙》:“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容斋随笔》:“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
《资治通鉴音注》:“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三国志集解》:“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
《三国志·周瑜传》:“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咏赤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周瑜宅】郑板桥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赤壁】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郎顾曲”现在已经演变成对音乐的欣赏赞美,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他出身名门,少年与孙策结识,共谋大计,建安三年,周瑜重归孙策,孙策亲自出迎,于二十四岁时即封中郎将。
二年后孙策遇袭身亡,周瑜苦心辅佐孙权,三十三岁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一代名将。
周瑜又常被称为周郎,同样典出《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卒于297年,生于蜀国,蜀亡归晋,为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名列国学二十四史之一的断代史。
《三国志》用笔简墨严谨,少有冗言,也因过简后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为《裴注三国志》。
正是在这个用笔简约的《三国志》里,陈寿却给我们留下了除英雄争战指点江山外的别般风情。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却不惜多处称颂。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按《三国志》记载,周瑜除胆略兼人、雅量高致外,还气度恢宏,雍容恢廓。
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折服赞叹,“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最早就典出周瑜。
而陈寿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
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正如李白所诗,“建安文章蓬莱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
除文学外,这也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时代,名曲《广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时,此曲叙聂政刺韩王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杀伐之气者,嵇康一死,无人能奏。
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就是为周瑜所做,并传此曲周瑜称只为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
也有一说,《长河吟》为后人附会之作。
在《三国志》中,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孔明。
仅是演义记载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中的“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史册中,也找不到《长河吟》出于周瑜的正式记录,因此附会之说当是正解。
然而,《长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证无疑。
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诗词中,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诗,“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隋朝也有江总诗,“弦心艳卓女,曲误动周郎。”
这里诗里的顾曲周郎虽然出现的场合经常不对,但比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弹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样了,李端的《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误拂弦。
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相合诗,前者曰“ 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 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 今日管弦调。”
被动彻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
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 “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与他竹枝词一脉相通的清新可亲,心平气和的喜悦。
东坡居士的一阙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其中极赞英杰,被誉为豪放派词中之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他也不曾忘记这个典故。苏胡子的天生诙谐小小发作一次。周郎的音乐金耳朵成了是不是变聋的小试探。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 “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苏轼也做过《南歌子》,称“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东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词家的领军人物辛稼轩出名的爱用典,自然不会放过这般的风流俊赏。
《菩萨蛮》, “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 “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 。
最别致潇洒,却是唐张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 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
原来曲误回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
妩媚可爱当属吴梅英的《声声慢》, “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花镇好,驻年华、长在琐窗。”非常的有邻家小妹娇憨态。
其实演变到这里,周郎顾曲早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它即可能是男女间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间不以言喻而以音传的韵事。
如果不能赏音鉴乐,当然不会有顾曲一说。
明确将顾曲与知音相连的诗词,最早见于唐湛贲的《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苏轼对此亦有跟和,《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的诗句,这个知音即指佳友,也许亦指数朝之后,他之欣赏周瑜“言论英发”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
范成大的《临江仙》则道,“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知音再往后演变,周郎顾曲也成了怀才不遇的代指,曲误若有人顾,欣逢知音,若无人顾,则是知音难觅了。
少年时有段飞扬岁月,其后却处处受制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曾有《惜分飞》,“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 ”一派怅往伤怀。
元邵亨贞另有《贺新郎》,“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
到此时,顾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诗词中的典故,不必对三国知道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
不过,在偶尔的时候,它也会还本来面目,而在那种时候,这个清丽明媚的典故总是会以比较忧伤的姿态出现。
王质的《八声甘州·事茫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
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世音书漫寂寥。
千古江山,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不过,英雄之外,亦有佳话相传千古,顾曲的周郎以轻灵的姿态从历史走向文化,在一页页泛黄诗笺中永恒凝立。
【庐江周瑜墓】
年代:东汉
地址:庐江县 军二东路 横街 朝墓巷(大转盘)
周瑜,字公瑾,三国东吴名将,墓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墓地约5亩,北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小车纹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围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清咸丰年间,墓址又遭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墓,后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建国前柱已遭破坏,“文革”期间,碑碎墓毁,仅留下衰草荒丘。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1987年,周瑜墓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募捐、划地;1993年,庐江县委、县政府决定,拆迁墓附近26户村民住房;2002年,庐江县文化旅游局对周瑜墓冢进行了重新修复,为利用有限空间,便于游人参观,根据省文物局专家建议,将墓冢改向朝南。2005年,重点对三国文物陈列馆展示、享堂、碑廊等附属仿古建筑进行投入建设,不久一代英豪周瑜墓园再现千年胜迹,成为人们瞻仰、游览胜地。
庐江的周瑜墓园的重新修建是从2007年初冬开始。由九华山的方丈出资修建庐江周瑜墓园。大概耗资2,3百万。预计在2008年5,6月份完工。
【岳阳周瑜墓】
岳阳周瑜墓,位于市郊南湖畔的金鹗村张家汊花坟坡。花坟坡又名发坡,金鹗山麓伸向南湖的一个小山咀。花坟坡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古时候当地百姓死了一般都葬在那里,故名花坟坡。周瑜就夹杂在众坟的中间,相当显目。墓由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石桌,石墩,拜台,墓碑,墓冢及精工雕镂的栏板式墓围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十分雄伟,可见后人对他的无限敬仰。
1958年以前,周瑜墓除牌坊坍塌外,余皆基本完好,只是掩没在杂草丛中。1958年以后,周瑜墓不断遭到破坏。其墓围石料陆续被用来修水库,筑塘坝,甚至垫猪圈。1975年修机埠 时,将石料全部拆完,后来整个墓地被划到开发区,墓冢被夷为平地。据目击者回忆,墓被推平时,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器物,只有一些长38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四档有水波浪花纹的墓砖。这种墓砖与我市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砖,大小,花纹,火色完全相似。现残存的花岗石栏柱20厘米见方,高160厘米,上部雕塑15厘米高的莲花柱顶。浮雕青石栏板每块80厘米见方,厚6厘米,上镌吉祥图案,龙凤花鸟,有的左下方还刻有“周瑜”二字,并有诗文题咏,精致讲究。据当地村民回忆,原来这些石柱有160多根,石板有80多块。
另在安徽、芜湖、巢湖市潘湾、江西南昌、以及江苏苏州等地都传有周瑜墓。
|
|||
|